查看原文
其他

郑英:孩子们的隐蔽痛点,我们是否懂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创图书 Author 郑英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无限相信每个师生的生命潜力。——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


懂得,是一切关系进阶的基石,唯有深深懂得,尤其懂得孩子们的隐蔽痛点,才能破译他们的心灵密码,“吧嗒”一声打开他们的心锁。——郑英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要真正去研究学生——深化对学科教学本质的关注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孩子们的隐蔽痛点,我们是否懂得?
作者|郑英
来源|源创图书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易和艰难,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只是诸如学习困难之类的不易和艰难我们比较容易发现,而更多的不易和艰难,孩子们不愿诉说也不会轻易外露,这些不易和艰难便成了他们的隐蔽痛点。
 
教育中,我们一定会遇到一些带着隐痛在成长的孩子。去体察他们的隐痛,守护他们的心灵,这既是教师的职业敏感,也是教师的教育自觉。
 
太多痛点隐没于水下,教师若没有一双善察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是很难发现的。那么,孩子们的隐蔽痛点有哪些?如何为当事孩子开解?又如何守护他们的自尊?本文提供几个角度,供同行们参考。

郑英:看见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孤品



穷孩子的痛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殊不知,这种当家多半是伴随着无奈的被迫成长,对当事人而言多是苦和痛。校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因为有横向参照,这种苦和痛会被凸显、加剧。
 
这一点,我自己便有切身的体会。我吃得了苦,不害怕贫穷,贫穷本身并不会对我造成伤害,但是周遭人对贫穷的眼光,会给我带来无言的伤害。我曾经受过一次创伤,虽然事情已过去多年,伤口早已结痂,但每次回想起来,依然会觉得疼痛。当然,也正是那段经历,让我对贫寒学子的心境感同身受,继而格外用心去守护。
 
在一次秋游中,我看见一个男孩离班级大本营远远的,他的刻意远离让我多了几分留意。我装作与同学们交谈,眼角余光却不时留意男孩。午餐时间,只见男孩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取出一个馒头,然后一个人坐在桥头边啃边就着自带的白开水。我猛然想起他的家境,不禁心酸又自责。不过,我没有贸然上前,而是等他吃完了,再若无其事地上前找个借口与他闲聊。
 
到第二学期的春游时,我有备而来,也带上白开水和馒头。午餐时间,我借故坐在男孩身旁。我喝着白开水啃起自带的馒头,男孩看了看我,也开始用餐,师生俩一边吃一边谈,彼此自在。
 
我对男孩说起自己求学时生活上的艰难,告诉他投入学习后的那种充实感足以对抗生活中的窘迫,可见命运的刻刀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男孩听了频频点头。
 
对寒门学子来说,真正的关爱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和帮助。我们要帮助他们变得强大,让他们在接受帮助、感受温暖的同时,享有平等和尊严,而不是自卑和难堪,这考量的是教师内心深处的悲悯和智慧。

郑英: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



缺失父母之爱的痛

众所周知,在影响孩子幸福指数的诸多因素里,家庭因素至关重要。而在家庭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家庭是否完整,而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质量。即便家庭完整,如果各成员之间关系恶劣,孩子生活在不安甚至是恐惧之中,也是难有幸福可言的;反之,即便家庭不完整,如果各成员彼此扶持,相互信赖,孩子也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所以,无论是双亲家庭、单亲家庭还是重组家庭,孩子都拥有幸福的可能。
 
话虽如此,父母分离或有一方离世的孩子,客观上缺少了父爱或母爱,总是渴望得到弥补,所以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往往强于他人,更需要教育者给予悄然无痕的关注和守护。这并非对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刻板印象,而是出于一个教师的教育敏感和教育自觉。
 
教育中,有太多时候我们会触碰到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的隐蔽痛点。比如,语文课和道德与法治课中,就有不少与亲情相关的内容。众多教师在上这一类课时,往往会大量呈现有关父母之爱的感人故事,然后让孩子们讲讲父母对自己的爱。殊不知,例子越苦情越煽情,同学的讲述越动情越深情,对有隐蔽痛点的孩子的伤害就越大。
 
所以,当教育的基调是以苦情来唤起深情时,那些有隐蔽痛点的孩子往往会换上一副漠然的表情,用自己的“冷”来对抗他人的“热”,免得收到他人的同情。
 
上这类课时,我也会让同学们说说家人对自己的爱,聚焦于一个时刻,让孩子们深深体会父母对于自己的意义,同时思考自己对于父母的意义。但我会在结尾处精心组织一段引导语:“听到你们讲述父母对自己的爱,我很为你们的幸福而幸福。但不可否认,并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幸福里。假如你认为此刻自己身处不幸,那么,对你而言最重要的是提升改变困境和建设家庭的能力。人不只是幸福家庭的享受者,更应是幸福家庭的建设者。尽你所能为这个家做点儿什么,让它朝着幸福的方向发展,即便不能如愿,至少这次历练可以提升你今后经营自己家庭的能力。”
 
这番话虽然只针对一小部分学生,也不一定有效,但至少可以减少令人沮丧的经历对学生造成的人生困扰。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一个周末,我收到一位家长的短信,说女儿给怀了二胎的自己买了孕妇椅,还主动为继父盛饭,让继父感动到落泪。
 
本是一个无法选择又令人无奈的痛点,却拐了个弯,成了成长的节点。

郑英:此身、此时、此地——给“孩儿们”10句心里话
 

自卑于自己形象的痛

爱美是人的天性,尤其对女性来说,美几乎是毕生追求。虽然大家也都认同内在美才是真的美,但当外表比较普通时,内心还是容易产生失落感,甚至是自卑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对这一点更是敏感。
 
一个女孩的右耳侧有一道疤痕,显然这道疤痕不只留在她的脸上,更是烙在了她的心里。可见的,是她留了厚厚的鬓发和长长的刘海,如同一道屏障,分隔着两个世界;可感的,是她对众多字词和话题显得过于敏感,这让同学们不敢也不愿多接近。那道疤痕,成了她一道难以逾越的心坎。
 
家访前的小调查让我事先得知了这道疤痕是女孩的禁忌话题,所以我一开始就比较谨慎,并没有贸然说“内在美才是真的美”之类的话,而是默许她的发型,让她有安全感。对过于敏感的孩子来说,有些开导看似正确且充满善意,其实是生生扯去了他的保护衣。当然,我并非一直默许,而是等待时机。因为不打开这个心结,帮助她勇敢地面对自己、面对未来,女孩会长时间甚至一生自卑、逃避、怯懦。
 
终于有一次,女孩问可不可以和我说说话,我当然马上爽快地答应,只是因为当天课多,我希望她多讲我多听。或许是因为积压得太久,女孩打开了话匣子,从班级里的人和事,说到自己的厨艺、手工技艺,还说到自己的偶像。
 
我顿时灵光一闪,顺势接过话茬,说自己也有一个偶像。女孩好奇地问是谁,我说是胡歌,然后若无其事地讲到胡歌遭遇车祸被毁容、经历很多痛苦实现蜕变,以及那句沉甸甸的话——“皮囊坏了,就用思想来填满”。最后我话锋一转:“其实每个人都有疤,只是有些人的疤在皮相上,有些人的疤在心里。”
 
女孩一直默默地听着。我相信,存在多时的心理伤疤,不会因为一个故事而改变,但我至少可以帮她多积蓄一份对抗伤疤的力量。
 
很长一段时间后,女孩扎了一个干净利落的马尾辫,问我好不好看。我微笑着告诉她,她拥有饱满的额头,很适合把刘海梳上去,而且没有了鬓发的遮挡,加上她时常抬头微笑,我们看到了她那颗可爱的小虎牙。
 
女孩听了抿着嘴笑。
 
尊重孩子,守护她的尊严,这是一个教师的善;懂得孩子的痛,为她打开心结,帮助她变得强大,这是一个教师更高层次的善。因为唯有强大,未来才有更多可能。

文东茅:每个教师都可以活出幸福的模样!
 


身体疾病带来的痛
 
单从病历隐私权就可见,很多病痛人们是不愿启齿的。对身体有疾病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隐蔽的痛点。可是,每个教师在从教生涯中,迟早都会遇见带有这样痛点的孩子。面对这类孩子,我们一定要做点儿什么,哪怕只是多走一步,都可能为他们多赢得一片晴空。
 
一个女孩患有癫痫病,但她的父母并未在新生调查表中注明。几天后,女孩妈妈打来电话,犹犹豫豫地,最后说女孩患有癫痫病,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在用药。女孩妈妈诉说了自己的纠结和痛苦——用药会让孩子的反应变得迟缓,不用药又怕发病。
 
我一边细致问询,一边诚心求教:万一孩子发病,我怎么做才能最好地保护她?家长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告诉我最佳的处理办法。家长还说了自己的担忧——怕女儿遭到同伴的排斥,这会让孩子紧张甚至恐惧,而越是紧张越容易发病。我宽慰了家长,并表示我会尽全力守护女孩。
 
我精心设计了一节以“学会保护”为主题的班会课,引导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自我保护,还要学会恰当地保护身边的人。我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小片段:假如大家发现有人跌倒却不能自行站起来,千万不要强拉,这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假如大家看到有同学倒地后无法动弹,也千万别去拉,而应马上兵分三路,一路找我,一路找校医,一路站在原地守护。其余人不要围观,也不要让别人围观,守护的人如果发现倒地者嘴里有口水,一定要帮助他把头偏向一侧,以便口水流出,避免被呛到……

 
不知是不是因为班级的和乐氛围让女孩感到放松和愉悦的缘故,女孩在初中三年里从未发过病,而且后来渐渐停止了用药。女孩的父母极为欣慰,常常表达他们的感激,也逢人就夸我的好。而我在那三年里,心是踏实的,因为我知道万一女孩发病,她会得到同伴比较得当的保护和照顾,大概率不会留下心灵上的创伤。
 
为孩子扫除成长中的阴霾,给他的心灵世界撑起一方晴空,让他感觉安全并快乐成长,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旨归。
 
以上事例,都是教育生活中的一些小片段,列举几例不过是想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因为正是这一个个片段的叠加,深化了我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痛,很多时候,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些隐痛多是云淡风轻,无关痛痒,唯有走进去才能体察并感同身受,唯有懂得才能理解并愿意温柔地守护。
 
懂得,是一切关系进阶的基石,唯有深深懂得,尤其懂得孩子们的隐蔽痛点,才能破译他们的心灵密码,“吧嗒”一声打开他们的心锁。


文东茅:每个教师都可以活出幸福的模样!

郑英:看见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孤品
要真正去研究学生——深化对学科教学本质的关注
10个让孩子变得更聪明的最新研究
以行动书写,用生命言说——新教育是由无数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教育叙事组成的
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儿童研究是教师“第一专业”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